上世纪70年代,陈锡联因得到毛主席的特别重视航心配资,成为开国上将,地位显赫,日常总有很多人前来拜访他。尤其是节假日,那些有求于他的人更多。某年的中秋节,陈锡联特别声明希望能与家人团聚,想要远离外界的拜访。然而,尽管他提前说明了这一点,晚上却依旧迎来了“不速之客”。
当时,陈锡联的妻子王璇梅本来心情不佳,但见到来访者是位秘书后,反而露出了笑容,马上对警卫员说道:“去告诉首长,首长的首长派人来看首长了。”她口中的“首长的首长”正是开国中将詹才芳。尽管此时陈锡联的职务已是上将,而詹才芳仅为中将,但两人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。因为当年正是詹才芳引领陈锡联走上了革命道路,并且在生命危急时救了他一命,因此詹才芳在陈锡联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。
说到这里,不禁让人好奇,既然詹才芳是陈锡联的引路人,为什么陈锡联最终成为了上将,而詹才芳却仅仅是中将呢?这个问题的根源,可以追溯到一封改变命运的电报。
展开剩余75%詹才芳和陈锡联都是湖北黄安(今红安)人。詹才芳比陈锡联年长八岁,他的革命生涯也早得多。在黄麻起义时,詹才芳便参与其中,起义失败后,他与李先念、王树声、陈再道等人成为了“木兰山72英雄”,并成为苏区的重要人物之一。詹才芳积极推动进步思想的传播,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力。
与詹才芳的革命经历相比,陈锡联的成长则有些特别。陈锡联的家族是詹才芳建立的秘密联络点之一,因此从小便生活在革命的氛围中,内心向往革命。一次,詹才芳因受到反动派的通缉,躲藏在陈家。年仅13岁的陈锡联趁机向詹才芳提出加入红军的请求。詹才芳对这个机灵的小子很喜欢,但因为陈锡联年纪尚小,便答应他明年再让他加入。第二年,陈锡联依然坚持提出请求,詹才芳最终答应并将他收为警卫员。
在随后的战斗中,陈锡联逐渐展现出不凡的能力,他成为了红30团的政治处通信班长,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。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,詹才芳逐渐放手让陈锡联独立发展,陈锡联逐步形成了“小钢炮”的名号。然而,在战场上屡屡立功的陈锡联,生活中却遭遇了一次致命的危机。
1930年,红军攻占光山县时,陈锡联在街头遇见了老班长孙玉清,两人重逢后,便与其他战友聚在一起,吃了些油条和鸡血汤,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。虽然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聚会,但恰逢鄂豫皖根据地进行肃反,有人将此事放大,声称陈锡联等人是“吃喝委员会”成员,意图通过此事“立威”。詹才芳得知此事后,立即赶到前线为陈锡联辩解,强调陈锡联14岁就跟随自己参加革命,品行端正,绝不可能是所谓的“委员会”成员。
此时,徐向前刚好也在视察部队,他了解情况后十分愤怒,立即下令保卫局放人,不能随意扣上帽子。正是詹才芳和徐向前的及时保护,才使得陈锡联脱离了困境。从此,陈锡联对这两位领导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,无论职务如何变化,他都会尊称他们为“首长”。
抗日战争时期,陈锡联凭借夜袭阳明堡的战绩名震全军,逐渐提升职位。到了解放战争后期,陈锡联已经成为了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,这一职务的提升完全符合他的军功。然而,转眼间,陈锡联却注意到,曾经的“首长”詹才芳的发展似乎停滞不前。詹才芳在四野南下时,依旧只担任46军军长,这让人感到疑惑。背后原因,与一封电报密切相关。
1935年,红军长征后,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欲通过武力寻求更多权力。在长征途中,张国焘曾给詹才芳发过一封密电,要求他配合部队向中央施压。詹才芳当时是红31军政委,受张国焘亲信的影响,这使得他的前途受到牵制。后来,詹才芳还因部下失误,负责看管的汽油爆炸,导致人员伤亡,最终被撤职,并被送往红大学习。此事对詹才芳的影响极大,直接导致了他未能成为386旅的政委。
1940年,詹才芳才重返部队,成为晋察冀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与此时已经成为385旅旅长的陈锡联相比,两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。解放战争期间,詹才芳随四野进入东北,担任46军军长。尽管这一职务已经相当高,但与陈锡联的职位相比,依然显得稍显逊色。
1955年,詹才芳被授予上将军衔。当时,许多上将都前来向他敬礼,称他为“老首长”,这一情景在军队中几乎成为了独特的风景。詹才芳的经历也因此成为了革命史中的一段传奇,虽然他未能达到最高的职位,但他的人格和领导力却深深地影响了那些与他共事过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